名校学霸、专家教授,在我们眼里意味着聪慧的天赋、渊博的学识。但是近来进入我们的视野的一系列案件,却让人对这几个词有了不同的思考。名校高材生、大学教授这样的知识分子,培养出来着实不易,他们本应该是大有前途、造福社会的,可令人悲哀的是,他们的高学历、高智商却成了铤而走险的工具,最终走上犯罪道路。
高学历犯罪者屡屡出现,造成的影响不是普通犯罪者所能比拟的。高学历者,往往都具备过人的能力、技术、心理素质甚至是智商。很多高学历者甚至成了电子信息时代高科技犯罪的主要角色。透过种种案例,我们不难看出,“高学历犯罪”者文化层次高,其犯罪手段复杂多样,利用掌握的知识钻法律空子,社会危害性更大。
高学历犯罪者屡屡出现,造成的影响不是普通犯罪者所能比拟的。高学历者,往往都具备过人的能力、技术、心理素质甚至是智商。“高学历犯罪”者文化层次高,其犯罪手段复杂多样,利用掌握的知识钻法律空子,社会危害性更大。
陆咏团伙生产的“丧尸药”,流向了上海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等十余个省市,还通过非法出境,将毒品贩卖至境外缅甸等地。
作为高学历者,在社会上往往都是受人尊敬,被视为榜样的人物,他们的犯罪行为同样更加受人关注,而他们的罪恶也会更加动摇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。
2015年6月17日深夜,武汉海关联手武汉公安,突击进入该公司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一座仓库,中国版“绝命毒师”张某的制毒工厂就此曝光,现场查获了大量化学品。
无论任何人,即使是高学历者,走上犯罪道路,除了丧失基本道德之外,更重要的是不懂法律、无视法律、不敬畏法律。基层教育中,思想品德、思想政治这些包含法律的课程,由于不是考试科目而被一再压缩。高等教育中的普法教育完全不受重视,甚至成为了主修科目之余的“休闲”课程。
高学历涉毒犯罪,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往往更大,影响更深。面对这类犯罪分子,如何预防?如何惩治?让我们看看专家的观点。
(以下专家依照姓名首字母顺序排序)


学霸变毒霸,
源于价值观的扭曲与一夜暴富的心理

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禁毒系教授
其实,没什么不可思议的。学历≠文化,学霸≠人才。多年来,我们的教育更多关注了升学、名校、高学历,放松了做人的教育,忽视了生命和生命质量教育,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活的真诚与质朴。这是教育的偏颇,也是今天最需要我们反思和纠正的。
先贤梁启超告诉我们,少年强则国强。他又说,“你如果做成一个人,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,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,智识却是越多越坏。”今天,我们应该崇拜成功,通过教育塑造精英。但同时,我们更应该首先搞清楚,什么样的人才是精英,我们应该努力塑造什么样的人。
毒品之于人类不是一次性危机,而是长远的挑战。因此,当今世界的禁毒政策是综合的、多元的,这其中,预防是首位的。而毒品预防最关键的,则是对人涉毒行为的预防,是对人的教育。
名校高学历高材生涉毒违法犯罪,惋惜痛心之后,我们要思考要做的,是如何将禁毒真正融入我们的青少年培养方案中,融入我们的国民教育内容体系中。